
第四代傳承人肖亮在現(xiàn)炒荷塘土雞。(本報記者 李新輝 攝)
鮮香熱辣的荷塘土雞端上桌來,不僅是一道菜,更是一部活著的湘潭美食史。
“無雞不成宴,無魚不成席”。在湘潭,提起宴席上的雞,人們總會第一個想到“荷塘土雞”。這道起源于清光緒年間的美味,歷經(jīng)128年風雨、四代人的匠心傳承,早已超越了食物本身,成為湘潭人心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符號。
2020年,荷塘土雞制作技藝被列入湘潭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,并獲評“湖南老字號”,讓這道地方名菜迎來了新的發(fā)展機遇。
這一切,離不開第四代傳承人肖亮的堅守、突破與創(chuàng)新。
肖亮介紹,地處湘潭城東郊的荷塘鄉(xiāng),村民歷來以農耕和家禽養(yǎng)殖為生。因春夏交接季節(jié)多雨潮濕,當?shù)厝讼矚g在三伏天吃伏雞以祛除寒氣,自古流傳著“頭伏雞,二伏狗,三伏甲魚紅棗肚”的俗語。這一飲食習慣,為荷塘土雞的產生提供了土壤。
“荷塘土雞源起可追溯至1897年。”肖亮說,創(chuàng)始人戴運山是岳塘區(qū)荷塘街道五愛村人,自小習廚藝,是當?shù)赜忻泥l(xiāng)廚。他善于琢磨,在長期實踐中摸索出了“藥膳土雞”“剁椒炒雞”“茶油燜土雞”的做法。
因選材本土荷塘鄉(xiāng)散養(yǎng)土雞,工法獨特、風味鮮明,鄉(xiāng)民親切稱之為“荷塘土雞”。自此,一味風靡鄉(xiāng)里的傳奇菜肴,悄然誕生。
荷塘土雞四代傳承,代代出新。
第二代傳人戴定軍、戴愛華創(chuàng)辦了迎春酒家,讓荷塘土雞從鄉(xiāng)間灶頭登入大堂雅間;第三代傳人劉秀英一直致力于技藝的傳承與傳習;第四代傳人肖亮則以傳承為己任,廣拜師門,系統(tǒng)學習湘菜技藝,推動技藝普及與革新。
肖亮自幼在舅爺爺戴定軍的迎春酒家耳濡目染?!皩W藝先練基本功,殺雞拔毛,三年學徒,經(jīng)手活雞超10萬只?!彼f,廚藝之道,在于膽大心細、常思常新,守正亦要出新。
2000年起,肖亮正式投身湘菜系統(tǒng)學習,廣拜名師,先是拜顏宏為師,又得肖厚培真?zhèn)鳎缓蟀萑朐S菊云門下。他將湘菜百家之長融于一道雞中,逐漸形成個人風格,獲多位大師贊譽。
2012年,肖亮創(chuàng)立雨湖區(qū)小亮荷塘土雞店,年客流量達15萬人次。
借金霞一塊寶地,還洛口四季繁榮。2019年,荷塘土雞金霞山分店開業(yè),主打“餐飲院子風”,再掀熱潮,累計接待20萬名食客。
如今,肖亮創(chuàng)立了荷塘土雞餐飲股份公司,采用現(xiàn)代企業(yè)管理模式及品牌化管理,形成了規(guī)模化生產,規(guī)范化管理,大大提升了技藝和傳承水平。
2024年,肖亮在建設南路又開一家店。開業(yè)后的8個月,每天都要排隊六七十桌。至此,荷塘土雞已有4家店,員工上百人,廚師40多人。
肖亮還創(chuàng)辦傳習所,親授技藝,培養(yǎng)廚者25人。他系統(tǒng)梳理項目源流,制訂保護計劃,讓非遺真正“活”起來。
除經(jīng)典“茶油燜雞”“藥膳燉雞”,還有“椒香熱鱖魚”“海參全家?!薄榜R家河黑山羊”“剁辣椒炒雞”等特色菜,款款皆是匠心之作。
秋分進補,食雞正當時。肖亮說,“秋分吃雞補身”是民間傳統(tǒng),意為迎冬蓄力。雞肉細膩鮮美、營養(yǎng)豐富,乃節(jié)氣食養(yǎng)之上選。
秋分時節(jié),在岳塘區(qū)荷塘土雞建南店內,肖亮手起刀落,不到一分鐘,一只整雞便變成大小均勻的細條。柴火燃起,茶油入鍋,姜片爆香,雞塊下鍋翻炒,淋上白醋、白酒去腥增香,加入祖?zhèn)髅刂聘邷小?/p>
行云流水間,一道香飄四溢的茶油燜雞便大功告成。
金黃的湯汁里,荷塘土雞香氣四溢,用筷子輕輕一撥,雞肉便分離開來,入口鮮香滑嫩,帶著茶油特有的清香和剁椒的鮮辣。
荷塘土雞,這道百年風味,在肖亮手中既承老味,又添新韻。它不再只是一餐飯,更是一段文化、一縷鄉(xiāng)愁、一個關于堅守與開拓的時代故事。
責編:周冠成
來源:湘潭日報
“面包媽媽”黃文韜:身殘志堅勇闖創(chuàng)業(yè)路 用雙手揉出生活的甜
老細屋里&崔老板蟹鉗:強特色、優(yōu)服務、樹標桿,推動“吃在湘潭”品牌火起來
書香岳塘:暢游書籍的海洋——小谷吖循環(huán)書倉
禁燒秸稈護生態(tài) 巧用廢料變資源
“我愛湘潭我的家——岳塘記憶”文化打卡點:昭山
“我愛湘潭我的家——岳塘記憶”文化打卡點:法華山
“我愛湘潭我的家——岳塘記憶”文化打卡點:山市晴嵐
“我愛湘潭我的家——岳塘記憶”文化打卡點:昭潭
下載APP
分享到